休学到复学的过程,从来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启。
——女同事说
#
点赞、推荐,顺便★标俺们
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!
休学容易,复学难。
据《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》显示:
超过半数的情绪障碍青少年(53.85%)平均休学次数为1.71次,陷入休学复学的循环。
图源网络
复学失败是常态,有家长分享送孩子复学的场景:
展开剩余92%孩子休学一年后,我看他站在学校门口,迟迟迈不出那一步。
他已经和原来的生活脱节太久, 起初以为只是暂停,后来才明白,休学像一条越走越窄的路。时间越长,和同学的差距越大,对学校的陌生感越强,心理障碍越深。
一位复学少年曾分享自己的感受:
“课本换了版本,同学有了新圈子,连教室里的座位都变得陌生。最可怕的是,所有人都觉得‘你既然回来了就应该正常了’。”
复学之路,远比想象中艰难,我们该如何陪伴孩子走好复学路?
01
休学后的挣扎:
复学为何那么难?
重返校园,对休学归来的学生而言,远非“重启”那么简单。
想象中“回到正轨”的平静画面,往往被现实打破。
NO.1
心理与学业双重压力
复学,并不意味着一切如旧,简单地回到原点。
很多休学的孩子在心理恢复的同时,学业也已经落下了不少。一位复学的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复学体验:
“刚进教室就想哭,坐不住,每节课都想回家,什么都听不懂,眼泪一直停不下来,上课也一直想哭。复学前觉得自己差不多好了,结果一回来,所有情绪都爆发出来了。”
心理上的伤痛和学业的压力,常常交织在一起,形成笼罩在复学学生头顶上的巨大阴霾。
图源B站up主@蜡笔小昕XinXin子
而即使学习进度赶上了,心理的康复和学习进度的修复也并非两条平行的轨道,很多孩子在努力赶学业的同时,心理状态却远未稳定:
他们担心在教室里暴露自己的脆弱,拼命忍住泪水,却依然感受到孤立和不被理解。
学业落后的焦虑更让他们觉得自己与同龄人渐行渐远,“好像自己被遗忘在了教室门外”。
“回到学校后我才知道,这段时间的休学并不是什么‘假期’,因为它带给我的是漫长的跟不上、听不懂、害怕被落下的焦虑和煎熬。”
心理和学业的双重负担,常常让他们陷入无尽的疲惫和自责。
NO.2
被标签化的困境
复学的孩子,往往成了“特别的存在”,这个标签有时比休学本身还沉重。
比如这位网友,休学了一年,复学后的她与下一届学生一起学习,不同的学级不同的校服,大家对她的目光让她无所适从,甚至失去了回到学校的勇气。
图源网络
不合群不是她的选择,而是她被标签成“特殊学生”后的被迫自我隔离。
网络上不乏类似的声音:
“我怕自己成了被特殊对待的人,大家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。”
“我怕别人知道我休学的事,怕被笑话。”
这些沉默背后,是无数休学学生内心的孤独和恐惧。
NO.3
被阻碍的复学脚步
困住这些学生的,除了自身的困境,还有许多令人望而却步的繁琐的复学流程。
冗长的流程和四处签字导致的被迫社交,很容易打击到想要复学学生的积极性,让他们感到迷茫甚至绝望。
图源网络
还有学生反映,复学申请经常被延迟审批,有时学校的回复模糊不清,甚至让他们自行“寻找解决方案”。
以上种种,都让孩子的复学之路,远比想象中艰难。
02
复学背后:
家校支持是关键
对于经历过休学、怀揣着复杂心绪重新踏入校园的学生而言,复学更像是一次在陌生水域中,重新学习游泳的艰难旅程。
他们不仅要奋力追赶落下的学业进度,重新适应紧张的学习节奏,更要小心翼翼地重建或修复中断的人际关系网,并时刻对抗着可能卷土重来的心理压力。
复学后的一个多月里,小言最初只能上半天课,学业的断层让他在考试中倍感吃力:
“语文几乎没怎么学,答题卡一拿到就慌了,全靠直觉答题。作文写了八百字,真正想说的却不到两句。”
不过好在,家长和父母都给予足够的支持:
图源小红书博主@言予桓
妈妈那句 “重在参与”,打消了他心中的焦虑,让他能以平和心态给自己定下 “三百分就行,慢慢来” 的目标;
老师贴心安排学习委员做他的同桌,帮助他跟上学习进度;
同学们的友好接纳,还有与即将升入高三的好友每周书信往来,都为他构筑起温暖的情感支撑。
然而,并非所有复学学生都能如此幸运。
有家长以为让孩子休息就是对孩子好,一味放任孩子休息,没有及时给予支持;
有的孩子遭受老师误解、同学孤立,甚至校园欺凌;
部分学校管理僵化,拒绝为复学学生提供更具适应性的学业安排和心理支持;
所以有学生因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崩溃,不得不再次休学。
图源网络
这些困境揭示了,唯有家长、老师和学校形成合力,给予复学学生更多理解、包容与支持,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跨越难关,真正融入校园生活。
而且这份合力,需要足够的耐心。正如另一位复学学生所说:
“复学不是简单回到原来的生活,而是重新适应新的节奏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”
复学生的适应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缓慢调整的过程。
03
重建评价标准
让休学复学不再困扰孩子
沉重的休学决定承载着无数个不眠之夜,同样,"复学"二字也负担着远超课堂的焦虑与期待。
——这些年轻生命所经历的,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断层,更是整个社会教育生态必须回应的考题。
面对这张布满隐形伤痕的试卷,家庭、学校、社区乃至公共政策,要如何协同作答?
NO.1
给予休学学生更多宽容
当一张薄薄的休学证明被汗水浸透,当沉重的书包里装满了说不出口的煎熬——
这个转身离开校园的背影,承受的,是无数个对着天花板流泪的深夜,是试卷上模糊成一片的墨水字,是逐渐消失的"我能行"的勇气。
图片来源网络
休学并不是退缩的白旗,而是一个生命在黑暗中艰难举起的求救信号——他们需要的不是评判,而是一双拉他们走出泥沼的手。
宽容,意味着我们愿意俯下身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挣扎,而不是一味用成绩和表现去定义他们的价值。
NO.2
还给孩子一场真正的自主成长
社会总习惯用成绩的标尺丈量孩子的价值,却鲜少看见被量化的价值之后,是一个个孩子鲜活的灵魂。
就像这位妈妈分享的:
图源网络
孩子需要的,不过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。当我们不再用红笔圈出不足,而是用欣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时,复学便不再是恐惧的悬崖,而是一次希望的新旅程。
教育的温度不在于培养出多少满分考生,而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昂首说:"我可能不完美,但我独一无二。"
NO.3
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营造温暖环境
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挂在墙上的口号,而应是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的暖流。
现实中,繁琐的复学手续常常像一道道冰冷的铁门——要盖十几个章、填无数表格、等漫长的审批,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家庭在迷宫般的流程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。
不过好在,改变正在发生。
当家校之间搭建起守望相助的连廊,父母学会解读孩子沉默的呐喊,老师以信任替代焦虑:
曾被阴霾笼罩的孩子自然会坚信:这个世界正等待他们重新绽放。
图源网络
从休学到复学的旅程,就像穿越迷雾的航行。
我们无法替孩子承担所有困难,但可以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,共建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。
让他们的复学之路,不再走得那么难、那么孤独无助。
参考资料:
[1]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
面对小朋友,新东方有编程、美术、机器人、科学等素质课程,也有口才、写字、脑力、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,还有游学营地喔;
面对高中生、大学生,有留学咨询、出国考试、大学四六级、考研、专升本、成人英语;
反正,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,只要是你想学的,我们都有(嘻~)
发布于:北京市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