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第四章
在阖闾元年,宋高宗初始施行贤能之政策,注重选拔贤才,施行仁政,以德行广为诸侯称赞。然而,尽管阖闾有意推行仁政,初期的施恩与仁义未能得到充分实践,这让阖闾感到,若不加速施行国家改革,恐怕无法获得民众的支持,诸侯的信任也难以维系。于是,阖闾决定任命伍子胥为行人官,提升他为国家政治决策的重要顾问,伍子胥负责出使、朝觐等事务,逐步进入吴国的核心政治圈。
伍子胥在阖闾面前如鱼得水,深得吴王的重视。阖闾每逢国家大事,都会与伍子胥商议,听取他关于国家治理的建议。阖闾甚至发布了诏令,明确宣称:“伍子胥的话就是我的话,若有不听从他命令之人,等同于不听从我的命令,罪无可赦。” 伍子胥因此也承受着极大的信任与压力,他的职责愈加重要。
展开剩余82%面对如此高的待遇,伍子胥感激万分。他向吴王阖闾提出了治国的策略,指出:“要安定国家,首先需要安定国君,确保百姓的安宁。应先修筑内外城墙,装备防守器具,确保充足的粮仓和武器。” 在伍子胥的推动下,吴国开始了强军备战的改革,国家治理逐步走向正轨。
随着国家逐渐富强,吴王阖闾开始对自己拥有的权力感到不满足。他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吴国的王位上,更远大的野心是称霸诸侯,统一整个天下。有一次,阖闾召见伍子胥,感慨地说:“卿家辅佐寡人有功,我决定以吴国之力,出兵攻打楚国,为你父亲和兄长复仇!”
伍子胥听后感动不已,然而,他内心明白此时的出兵并非最佳时机。他向阖闾劝道:“大王欲为小臣报仇,臣心感激,但也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先。战事关乎国运,若因私仇发动战争,恐有损国君之名。”经过伍子胥的反复劝说,阖闾最终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,专注于国家的长远发展。
为了增强吴国的实力,伍子胥又推荐了隐居多年的“兵圣”孙武。阖闾听从伍子胥的建议,召见孙武,并在一番试探后,决定任命他为吴国的将军,负责军队的训练与指挥。孙武的军事才能为吴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伍子胥之所以帮助吴王阖闾建立强国,既是为国家复兴,也与他对复仇的执着有着紧密关系。他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在楚国的政权下被冤枉致死,伍子胥誓言要替他们复仇,彻底消除楚国的威胁。
吴王阖闾决定进攻楚国,为了增强进攻的力量,吴国不仅征服了徐国和钟吾国,还得到唐国和蔡国的支持。唐国和蔡国原为楚国的附庸,但由于楚国政权的不公,二国纷纷投降吴国,表示愿意与吴国结盟,联合攻打楚国。这一联盟使得吴国得到了后勤支持,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,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公元前506年,吴国、蔡国和唐国联合出兵,准备攻打楚国。吴军与楚军在蔡国境内的淮河一线展开了激烈对峙。楚国的左司马沈尹戌制定了一个复杂的战术计划,但当时楚军的指挥混乱,令尹子常的错误决策使得楚军无法有效应对吴国的进攻,结果吴国连战连胜。
在三战三胜后,吴王阖闾决定趁胜追击,准备进攻楚国的都城郢都。然而,伍子胥提出不同的意见:“楚国虽然已败,但其国力尚存,此时应趁势彻底摧毁楚国,进攻郢都,将楚国一举击溃,永绝后患。” 在伍子胥的建议下,吴王阖闾决定再次进攻郢都,彻底消除楚国的威胁。
随着吴国军队进入郢都,吴王阖闾和他的将领们过得并不安稳。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,阖闾一夜之间更换了五个住所。最终,吴王阖闾在吴军的强大压力下,决定撤军,离开郢都。
这种撤军的决定,背后有复杂的原因。吴王阖闾不仅面临楚国民众的强烈反抗,还面临内部分裂的威胁。就在吴国撤军前,伍子胥收到了一位渔人的信,渔人请求他劝说吴王撤军。伍子胥意识到,这名渔人可能与自己有着深厚的恩情,最终成功劝说吴王阖闾从郢都撤兵。
最终,楚国的都城郢都落入吴国之手。尽管吴国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,但吴王阖闾和伍子胥所付出的代价却非常沉重。吴国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一个关于复仇、政治和国家命运的悲剧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